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献你一束花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 了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 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 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那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 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 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 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 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 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被比失败的包 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 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 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⑤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 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僮,她茫然了。 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⑥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 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 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⑦“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⑧“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⑨“我是失败者。”
⑩“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 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11]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 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12]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第②段中划线的“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反映出“她”内心 和 的心理。(2分)
第④段的“插叙”有何作用?
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失败。
阅读池莉《不仅仅是左手》一文。(16分)
①17岁那年秋天,我被下放到农村做知青,几个月之后,被选拔到大队小学教书。第一天上课,学生就不怕我,很多课我都上不下去。校长鼓励我不必怕学生,要我向王老师学习。
②我们学校的王老师,男,中年人,大个子,宽肩膀,胡子拉碴,少言寡语,非常威严。王老师走路总是甩开膀子迈大步,模样好生坦然潇洒,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我们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凡路上遇见王老师,都要抢先问候,都要为他让路,还要夸他教书教得好。王老师的书,就是教得好,从他班里毕业的学生,算盘打得风流水转,出了校门就可以当一个小队会计。对付最顽皮的男生,王老师一向只用一只手,左手。王老师不是左手力气大,是力气不大,主要是轻重感觉好。王老师用左手把调皮学生的后颈脖子拎起来,从窗口轻轻扔出去,从来没有把学生摔出事情来。贫下中农谁家有一个甚至多个不爱念书的调皮小子,爷娘老子也都是不怕的,大家便都指望王老师整治。王老师这只左手的一扔,多年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③然而,作为教师,仅有武力是不够的。最初,我以为王老师的威信就是来自于他的左手和珠算。后来,我慢慢发现,王老师门门功课都教得好,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他可以一个人包办。同时,王老师还会修雨伞,做木工,打草鞋,箍水桶,烧锡补焊。王老师有一只工具箱,那简直就是百宝箱,他想要钉子就可以掏出钉子,他想要铁皮就可以掏出铁皮,任何困难都难不住他。王老师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要过春节了,村里家家户户都请王老师写对联。也总有一些人家会贴别人写的对联,这就更是为王老师提供了比较,贫下中农过春节有的就是时间,又没有什么娱乐,大家成群结伙到处闲逛,挨家挨户比较对联。这一比较,显然还是王老师的字好。四村八里的人家婚丧嫁娶,也都要请王老师去做司仪。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厨子来不了,王老师也当厨子,王老师从打豆腐到红案,都做得得心应手。一般凡有人请,王老师是有求必应。但凡王老师应了的事情,一概都做得利索漂亮。而他自己呢,则又有一条人生的座右铭:万事不求人。王老师是从来不去麻烦任何人的,他自己什么都会做,他就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于是,王老师的威信怎么能够不高?谁家的孩子他不敢打?打了家长还要感谢,因为他们认为这就表示王老师重视了他们的孩子。
④我17岁的时候,见识了王老师,也是十分佩服的,觉得他做人做得好生响亮和牛气啊!但是,真正认识到王老师的价值,却是在多年之后了。那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了,成家了,在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面前常常捉襟见肘,便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我那乡村小学的王老师。在琢磨中,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想要骄傲又淡定,是何等不容易啊!在那赤贫的年代,王老师仅凭一只小小的工具箱,就能创造与修补着他自己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和乡亲们的生活,他该付出了多少智慧、勇气、精力与辛劳啊!30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唯一一个有气魄有能力掌握自己全部生活的人,唯一一个最贫穷却最有志气的人。有志才可以帅气,有气才可以帅体。因此一个贫穷的乡村小学教师,才会那么的神气,那么的体面,那么的受人尊重。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他都是打赤脚或者穿草鞋,但是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条条道路都恭候着昂首挺胸的他。
⑤从王老师身上理解和领会到的道理,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教诲。由此我懂得,一个人无论穷与富,都应该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气才有体面与高尚。有体面与高尚才有真正的美丽。这美丽是一种大美,仿佛太阳、月亮、森林与鲜花,天然大方,超凡脱俗,使自己怡然自得,让懂得它的人赏心悦目。一个人这么活一辈子,便够了。 (选自《读者》2006年第7期,略有改动)文章开篇写我刚到乡下教书有阻力有困难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在“我”看来,王老师的威信不仅来自于他的左手和珠算,还在于什么原因?(4分)
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他都是打赤脚或者穿草鞋,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条条道路都恭候着昂首挺胸的他”在文中的含义。(4分)
池莉说“有体面与高尚才有真正的美丽。”请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4分)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请对第①段划线句加以赏析。
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何理解第⑧段“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全文,说说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怎样的感悟?
埃菲尔铁塔
①埃菲尔铁塔由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在建筑过程中,他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尽量杜绝一丝一毫的偏差。他在勒瓦卢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积木”,精确度几乎高达1/10毫米。1888年春天,4根倾斜的塔柱开始合拢。第一块板安上去时,每个孔洞都相当精确以至铆接时都不用锉一下。铁塔的安装工作于1888年4月5日彻底竣工。全部工程仅费时21个半月,耗资7799401法郎(埃菲尔原预算为8000000法郎)。
②建成后的铁塔高320米,分三层,共1711级台阶,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由250只铆钉连结起来。1889年5月15日11点50分,埃菲尔为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剪彩,是他亲手将法兰西的国旗第一次升到了三百多米的高空。为了铭记这位钢铁建筑之父,人们将铁塔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并在塔下为他塑了一座半身铜像。直到今天,参观铁塔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估计总数已达1.9亿多,其中有近8000万人次登上了铁塔。
③从1889年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埃菲尔铁塔目睹了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1892年,巴黎的一位面包师脚踩高跷,成功地迈过了363级台阶,到达了铁塔的第一层平台。1912年,有一“鸟人”用自制的翅膀从塔上飞下来,折断了双腿。1923年,一位体育专栏作家骑着自行车从塔上驶了下来。1945年,竟有人驾着飞机成功地从铁塔的脚柱下穿过。此后,有骑独轮脚踏车驶下铁塔的;有似登山运动员攀登铁塔的,五花八门,各显其能。但最为大喜大悲的例子是:1965年,一位西班牙游人在欢乐之中忘乎所以,竟将妻子从塔上扔入空中。此外,从1898年第一次有人在这里自杀开始,至今已有大约400多人从塔上纵身跃下或是上吊身亡。更为离奇的是,竟有骗子两次企图将铁塔当废铁出售……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一切无疑是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有力见证。
④今天,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和巴黎的标志。有人认为“他在勒瓦卢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积木’,精确度几乎高达1/10毫米”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有可无,对此你有何看法?理由是什么?
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此外”以前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巴萨尼奥: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 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谡谡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所以我请你不用再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借了你三千块钱,现在拿六千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 :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公爵 :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夏洛克:我又不干错事,怕什么刑罚?你们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作驴狗骡马一样看待,叫他们做种种卑贱的工作,因为他们是你们出钱买来的。我可不可以对你们说,让他们自由,叫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为什么他们要在重担之下流着血汗?让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同样柔软,让他们的舌头也尝尝你们所吃的东西吧,你们会回答说:“这些奴隶是我们所有的。”所以我也可以回答你们: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我现在等候着判决,请快些回答我,我可不可以拿到这一磅肉? 文段选自《》,作者是:
夏洛克说“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中“毒蛇”比喻谁?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
当公爵要求夏洛克有“慈悲之心”时,夏洛克是如何回答公爵责问的?结合整部作品,说说夏洛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我的母亲(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而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