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
一一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一一(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一一马丁·路德传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一一“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美国即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四:《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l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珞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1人,其他代表2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2分)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2分)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痛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4分)其原因有哪些?(2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2分)
试举例简要说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政治制度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明清两朝是如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简要评价其措施。
以唐朝为例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完善的?具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