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一18 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卢卡西
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

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 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
——据《中国全史》、《白话版资治通鉴》整理
材料二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政府机关的各级官吏和军警以及学校师生等都按规定穿西式制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4 分)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是怎样看待戊戌变法的? (4 分)你赞成哪一种评价?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4 分)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祀效 1 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依据材料四,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相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上有何调整? (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
材料五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泥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五中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的相似性,(6 分)并从中对运用比较方法得到什么认识? (4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左宗棠力争: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终于清廷让他统兵出征,他命人抬棺行军,以示死战决心。
——摘自网易:收复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将军左宗棠
材料二:1881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为了加强海防,他在任内多次赴上海巡视。有一次,他带兵持械乘轿去上海租界巡视。起初,外国巡捕以无照会持械为由,加以阻拦。左宗棠大怒,义正词严地声明:“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界耳,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亲兵“枪实弹,刀出鞘而行。”结果,“西人除道,换升中国龙旗,声炮十三响,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摘自人民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不同的态度。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左宗棠进行简要评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当然,他也很明白,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所以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存其一必废其一”。……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西方各国推倒了君主与贵族专制,“建立了民主的社会”,……强调人类的平等、博爱与自由,,因此它是真正区别于古代的“近世文明”;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则仍旧停滞于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阶段,其文明未脱古代文明之窠臼。
——《陈独秀之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亚泉和陈独秀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主要观点。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导致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