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
B.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
C.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军费;21.6%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4.1%其他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科研1%。据此判断此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
在国庆35周年的彩车游行队伍中,有一辆彩车上树立了“联产承包好”,当时,“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
A.城镇生产管理体制 | B.农村基本经营管理体制 |
C.农民自发的生产方式 | D.经济特区的生产方式 |
下图是《松江第一张土地证》,其中有“苏南区松江县土地房屋所有证,一九五一年五月”等字样,它可以作为研究哪一事件的一手史料
A.土地改革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