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弊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什么是“革命”
经典作家及理论认为 |
现代学者认为 |
《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毛泽东认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弄草,不是写字作画,……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 |
钱穆认为:“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刘宗绪、黄安年认为:“革命中的立法与政策的温和或激进,也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是否有利于对封建制度的改造去评价,并不都是越激进、越极端越好。” |
比较材料中对“革命”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承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失》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权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庄严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在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以人为本,既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又从基本国情出发,切实把保障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依法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胡锦涛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二中胡锦涛是如何诠释“人权”的?试从政治、经济角度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人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根据下列三幅历史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
(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 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