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节选自《苏武传》)
(乙)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①虎圈啬夫:养虎人。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共有四处。
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副有罪,当相坐坐:治罪 |
B.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当:判决 |
C.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
D.释之免冠顿首谢曰谢:辞谢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帝由是奇释之
A.空以身膏草野 | B.反欲斗两主 |
C.且庸人尚羞之 | D.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用连坐胁迫苏武,遭拒后,又举剑来威逼,威逼不成,再以投降后可以称王,拥众数万 等条件利诱苏武,但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拒绝。 |
B.张释之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
C.在处理“惊舆马”这件事中,文帝认为张释之的处罚过轻,后经张释之的解释,文帝最终赞 同他的判决。 |
D.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张释之认为要当街处死这个犯人,但文帝认为要诛杀他的 |
全家。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3)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
B.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
C.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
D.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
B.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袖子里有倒兜 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
翻译文中语句
(1)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2)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用为代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
C.“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
D.“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浚志向远大。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以备容下长戟幡旗,受到众人的嘲笑。 |
B.王浚严明法令。王浚任巴郡太守时,因张弘杀害益州刺史皇甫晏,被调任广汉。他将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
C.王浚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但朝廷百官却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 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
D.王浚工作得力。武帝谋伐吴时,他受命大造连舫大船,巨船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开通向四方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彭泽,字济物。幼学于外祖段坚,有志节。会试二场毕,闻母病,径归,母病亦已。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势豪杀人,泽置之辟。中贵为祈免,执不听。出为徽州知府。正德初,起知真定。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刘惠、赵鐩等乱河南,命泽与咸宁伯仇钺提督军务讨之。陈便宜十一事,厚赏峻罚,以激劝将吏。始至,大陈军容,引见诸将校,责以畏缩当死。诸将校股栗伏罪,良久乃释。遂下令鼓行薄贼,大小数十战,连破之。吐鲁番据哈密,执忠顺王速檀拜牙郎,以其印去,投谩书甘肃,要索金币。总制邓璋、甘肃巡抚赵鉴以闻,请遣大臣经略。大学士杨廷和等共荐泽。泽久在兵间,厌之。帝优诏慰勉,乃行。泽材武知兵,然性疏阔负气。经略哈密事颇不当,钱宁、王琼等交齮龁之,遂因此得罪。世宗入继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部事积坏久泽覈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 又请敕九边守臣,策防御方略,毋画境自保。镇、巡居中调度,毋相牵制。诸边各以农隙筑墙浚濠,修墩台,饬屯堡,为经久计。内地盗甫息,敕守臣练卒伍,立保甲,惩匿盗不举者。且抚西南诸苗蛮,申海禁,汰京军老弱。帝咸嘉纳。在部多所执持,会御史史道以讦杨廷和下狱,泽复劾道。帝因谕言官,惟大奸及机密事专疏奏,余只具公疏,毋挟私中伤善类。诏下,给事御史交章劾泽阻言路,坏祖宗法。帝乃从吏部言,停前谕。泽不自安,累疏乞休。言者复交劾之,乃加少保,赐敕乘传归。泽复夺官为民,家居郁郁以卒。
(节选自《明史·彭泽传》有删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入继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部事积坏久泽/覈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 |
B.世宗入继/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部事积坏久/泽覈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 |
C.世宗入继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部事积坏久/泽覈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 |
D.世宗入继/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部事积坏久泽/覈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 |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秋天(八月),所以又叫“秋闱”。 |
B.御史: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C.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
D.保甲:旧时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统治人民,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并设有甲长和保长,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泽为人孝顺,行事耿直。参加会试时刚考完前两场,他听说母亲生病就径直回家探望;豪强杀人,彭泽置之不理,即使朝中权贵求情也不为所动。 |
B.彭泽治军有方,带兵严明。刘惠等人作乱时,彭泽奉命征讨,厚赏严罚激励将士,一到任就检阅部队,申明军纪,主动出击,大小战役接连取胜。 |
C.彭泽尽职尽责,建言献策。他力除积弊,核查功过,使兵政焕然一新;还积极提出官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边邑利用农闲筹备战事等合理化建议。 |
D.彭泽性格疏阔,意气用事。他厌倦征战,拒绝经略哈密,直到皇帝下诏好言劝勉才答应,后因办事不力遭陷害而被朝廷放归。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
(2)在部多所执持,会御史史道以讦杨廷和下狱,泽复劾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之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
B.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望:责怪 |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上告 |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矜:夸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鲁阳山遇贼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此孝子也,杀之不义填然鼓之 |
C.芝乃驰檄济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因 芝妻伯父董昭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④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
B.司马芝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
C.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之见称。
(2)昭犹惮芝,不为通。
(3)以上语句都包含文言句式,请分别指出以上两句的句式类型。(方法规律总结题)
一是 ,二是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四十三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5)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