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张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毫升清水或唾液。
|
物质 |
温度 |
时间 |
碘液 |
现象 |
A |
馒头碎屑+清水 |
37℃ |
3分钟 |
加 |
? |
B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1分钟 |
加 |
变蓝 |
C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2分钟 |
加 |
部分变蓝 |
D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3分钟 |
加 |
不变蓝 |
(1)A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2)A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 。
(3)B、C和D三支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
(4)根据第(3)小题,你认为吃饭时应该( )
A.狼吞虎咽 B.细嚼慢咽
分下图为免疫产生的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为实验组,为对照组。
(2)乙组实验说明了鼠的体内产生了抵抗的抗体。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属于免疫。
(3)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鼠体内,鼠(能或不能)存活。其原因是经乙处理的鼠的体内只有抵抗的抗体,而没有针对其他病菌的抗体。
(4)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 )
A.甲处理中的“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B.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清水或唾液 |
2 mL唾液 |
A |
2 mL唾液 |
震荡后保温 |
37 ℃水浴中保持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
结果 |
不变蓝 |
变蓝 |
变蓝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需要的材料是新鲜的馒头、清水、口腔中取的唾液、碘液,并且把温度条件控制在37℃左右的目的是。
(2)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作为1号试管的实验。
(3)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酶,它把淀粉分解为。
(4)1号试管与3号试管的比较可以证明:口腔中,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5)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以及舌头的搅拌和都有关系。
实验探究
1三支试管A.B.C.各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将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胃液、
2毫升唾液、2毫升清水,搅拌后使其反应充分,据此回答。
![]() 实验步骤 |
A |
B |
C |
加入的物质 |
2毫升淀粉糊+2毫升胃液 |
2毫升淀粉糊+2毫升唾液 |
2毫升淀粉糊+2毫升清水 |
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保温 |
37℃水浴10分钟 |
37℃水浴10分钟 |
37℃水浴10分钟 |
加入碘液 |
2滴 |
2滴 |
2滴 |
(1)鉴定淀粉所特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
(2)淀粉糊不变蓝的是________试管,这是因。
(3)A试管的变色情况是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C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1)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A.先天性行为 B.偶然行为 C.取食行为 D.学习行为
(2)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A.它们可能吓唬其它鸭了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将会认为猫它们的母亲
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设计和现象回答:
试管号码 |
A |
B |
C |
D |
E |
加入物质 |
浆糊2ml 清水2ml |
浆糊 2ml 唾液2ml |
浆糊5ml 唾液2ml |
浆糊2ml 唾液2ml |
浆糊2ml 唾液2ml |
温度 |
37℃ |
37℃ |
37℃ |
100℃ |
0℃ |
时间 |
10分钟 |
10分钟 |
10分钟 |
10分钟 |
10分钟 |
加入碘液后现象 |
变蓝 |
不变蓝 |
变蓝 |
变蓝 |
变蓝 |
(1)若以A和B为一组,则其中对照组是,实验组是,实验变量是
(2)若以B和C为一组,能否作为对照实验,其原因是 。
(3)若以B.D和E为一组,则其 探究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