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将玻璃钟罩同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其它保持不变.
(2)"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让绿色植物通过作用消耗体内贮存的有机物.
(3)实验过程中,叶片颜色的变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依次为
(4)若"二氧化碳不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则在其它实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预测实验结果是:
(5)光合作用所需原料还有,是通过输导组织:运输的.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背景: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如小白菜叶等),而不喜欢取食其他植物(如樟树叶、柳树叶等),这是由于十字花科植物中有菜青虫喜欢的某种物质。
一、提出问题: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吗?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1)请你在下面2种方案中选择一种你认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
  A. 去菜地里直接选取现成的菜青虫进行实验。
B. 去菜地里选取虫卵,在隔离状态下孵化出菜青虫后进行实验。
你的理由是
(2)你认为每一组菜青虫的数量最好用……………………………………………… (  )
A.1只             B.15只
你的理由是
你认为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两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
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图一);
③取下玻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图二);
④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实验,其变量是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气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脱色,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摘自B瓶的叶片不变蓝色,
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还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

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
②将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如图所示),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叶片A和叶片B;
④把叶片A、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
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A、B滴加碘液。
(1)步骤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     运走耗尽。
(2)叶片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色,非绿色部分变为棕黄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物是,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绿色部分与非绿色部分形成了实验。
(3)叶片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4)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右图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示例【④】镜筒

(1)对光时,要转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选择一个合适的光圈正对通光孔,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并转动【】,直到看到一明亮的视野。
(2)观察时,将玻片用压片夹固定后,首先要从面看着【】,然后转动【】,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3)如果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观察物,为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而是在视野的右上方,应该把玻片向移动,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
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
(2)对(1)所提出的问题,应选择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______________开始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