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一世《神权》
材料二 人们参加议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因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詹姆士一世和洛克的思想倾向有什么不同?(3分)指出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不同的根本原因。(1分)
(2)上述思想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什么现象?它们在当时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粮食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同时期的粮食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请回答:
(1)列宁曾经实行过哪些粮食政策,产生了怎样的社会作用?
(2)斯大林模式下怎样解决粮食问题,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苏俄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请回答:
(1)列宁接见哈默,请他向西方世界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2)这时,列宁的政策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3)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4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材料二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制法。……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请回答:
(1)请分别指出四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派别及体现的观点主张。
(2)针对学校存在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请你运用上述四派的理论解决这一问题。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