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B.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 |
C.加强了中央政府执政力 |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B.青铜器的制造 |
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 D.水利工程的兴修 |
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一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
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 |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