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由此得出错误结论的是( )
| A.英国科技创新技术已落后美德 |
| B.德国军工技术较为发达 |
| C.中国还没有创立民族工业 |
| D.美国电力新兴工业处于领先水平 |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刑。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
| B.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
|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
| D.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
孙中山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
| C.没收外国资本 |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
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 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这表明他们
|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 |
| B.批评戊戌变法的措施过于激进 |
| 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
| D.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的步骤 |
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史纲要》评价某一事件发动者时说:“他们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发言人,也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外国资产阶级的旨意,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纳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轨道。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辛丑条约》签订 |
| C.清末“新政”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
| A.“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
| B.“圣人治吏不治民” |
| C.“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
| D.“吏治之坏,根于士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