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国际成立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新”反映在( )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 B.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
| C.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
| D.进行了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
|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
|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 B.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
|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
|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
| B.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
| C.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
|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