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 言行一致 | B.或遇其叱咄∥不可或缺 |
C.未尝稍降辞色 ∥ 不辞辛苦 |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患得患失 |
下列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B.策之不以其道 |
C.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艰苦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
B.文段先叙无书之苦,继而写借书之难,最后极言求师之艰。 |
C.“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个细节仅突出天气的寒冷。 |
D.“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中的“立侍”“俯”“倾”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虔诚和恭敬的求师态度。 |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薄暮冥冥薄: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4)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5)先天下之忧而忧先:(6)长烟一空一:
(7)把酒临风把: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B.若/夫/淫雨霏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然/则/何时而/乐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 B.南极潇湘/初极狭 |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大易小,甚善 | B.可以一战 |
C.全石以为底 |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④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⑤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②子贡:孔子的弟子③终业:完成学业④赐:我,指子贡⑤奚:怎么下列“以”字的用法与“不敢出一言以复”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 | B.人多以书假余 | C.以中有足乐者 | D.不以千里称也 |
下列各句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
A.腰白玉之环() | B.色愈恭,礼愈至() |
C.媵人持汤沃灌() | D.简子不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宋濂和子贡都很尊重老师,甲乙两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用原文回答
宋濂:
子贡:甲文中写到“大雪”,乙文中提到“江海”,它们在文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诗文填写
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刘禹锡用“ ”告诉我们,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旧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苏东坡一“ ”道尽千古离人之心;刘祯以松柏为喻,“ ”一句劝勉后人,保持做人的气节;王维用“”一句,表现出这位山水田园诗人视山间为乐土,能随时领略大自然美好的悠闲心境。
阅读理解。
(一)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习:②发:③为: ④明日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古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徵论隋炀帝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自知(曾经) | B.炀帝恃其俊才(仗着) |
C.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肯定、称赞) | D.文辞奥博(丰富) |
翻译下列句子。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用自己的话说说隋炀帝为什么“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