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
D.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
明代归有光说:“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士与农商常相混。”这种“士商相混”趋势在明清时期愈演愈甚。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出现为市民立言的“异端”思想家 | B.明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促进了赋役征银措施的推行 |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
A.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 |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
C.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享有“文明之母”美称的应该是
A.造纸术 | B.印刷术 | C.火药 | D.指南针 |
战国时,孟子游说各国,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但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回应,梁惠王 “以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对孟子所说不感兴趣。孟子对齐宣王所谈的“仁术”与“恒产”之类统一天下的“王道”,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这种遭遇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保守迂腐失去了活力 | B.孟子夸夸其谈不受各国君主的欢迎 |
C.富国强兵争雄天下是主要趋势 | D.百家争鸣局面使儒家思想无法独尊 |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看来,龙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
A.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文化精神 | B.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文化特征 |
C.刚劲、豪爽、质朴的多民族色彩 | D.变幻无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