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分)
材料一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以上材料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加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玄革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二乾隆年间,当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参观他们的新式武器时,这位清朝的名将居然很不屑的说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罕。”
材料三……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成丰皇帝在北京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请”。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命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摘编自《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材料四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1) 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2)有人认为“瓦特和法拉第是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如何理解这种说法?(2分
(3)对比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统治者上层对外来技术态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3分
(4)材料四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从上述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伊迪丝·汉弥尔顿说,古希腊人走在人类的前面,那时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并发表识见,于是“世界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谁大胆思维,谁就有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
材料四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产生思想自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2分) 其社会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中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自由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他们产生这种思想的共同经济根源。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6分)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国家的生存。现今世界连成一体,成功的外交能把本国很好地融入到这个整体中,从而使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最大化。
下列材料反映了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嘠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王亲王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嘠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如图)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材料四:进入新的世纪,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反恐、防扩散、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负责任的大国”来界定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
材料五: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当时的外交特点及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主要外交活动。(4分,举两例即可)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与创新。请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6)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8~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1901年日本八幡钢铁厂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八幡钢铁厂的比例),其原料主要是从中国掠夺的湖北大冶铁矿石。

注:以上两幅图是根据周一良《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和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数据绘制。
(1)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日本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3)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日本政治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古今中外,无数的仁人志士强调关注民生,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此观之,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何可言无也?吾故曰,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则知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
——《李氏(贽)文集》卷一
材料二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每县开创自治之时,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照价收买……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各县之天然富源及大规模之工商事业,本县之资力不能发展与兴办,而须外资(指外地资本)乃能经营者,当由中央政府为之协助。——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材料三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
材料四社会给予他们的委托以及上帝和自然法对各种政体的国家机关的权力所定的界限:第一,它们应当以正式公布的固定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宫廷权贵和乡村农夫都一视同仁,不因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第二,这些法律知识为了人民的福利这一最终目的,此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能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立法机关既不应该也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任何人,也不能把它置于并非人民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洛克《政府论》
(1)材料一所述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建国大纲的主要主张(不得摘抄原文)。(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们是怎样使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的?建国初期,我们又是怎样使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不反对我们的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洛克的主要思想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