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方针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求同存异方针 | D.不结盟政策 |
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
|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
|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 C.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
| D.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
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为( )
| A.宗法制 | B.郡县制 |
| C.分封制 | D.科举制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