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消除所有生产和资本积累障碍的进程,但全球化不能消除不同国家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和不平等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黑人被贩卖到非洲以外,特别是美洲,白人大批移居北美东海岸和南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工业)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欧洲的投资者发现,工场的雇佣劳动力比种植园的奴隶劳动力便宜。更有利可图的是,自由工人本身就是工业品的重要消费者。同时,欧洲人意识到,将非洲人留在非洲,可以确保美洲的原材料供应,非洲也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1803年丹麦废除了奴隶贸易,其他国家竞相相仿。1867年,最后一艘贩奴船横渡大西洋,抵达古巴。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四 没有世界金融中心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因为有形贸易发展的同时,无形贸易如利息、股息、运输、保险、旅游等也在迅速发展,这些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业首先是国际货币制度,……它维护了国际汇率的稳定,解决了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的不足问题,尤其使战后10年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使美国处于主动地位。美国可以借此优势掌握全球金融,通过美元消耗、占有了别国的资源。
——《被绑架的中国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看待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视角。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世界商品贸易的变化。
(2)据材料三,分析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在现代世界市场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看待世界货币体系的作用的?
(4)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1)据材料,简要评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运行机制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其教训。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
材料二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于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方式各是什么。
(2)《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56年,中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作为党政机关的附属物,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用风扇和鼓风机,但是,即使采取这样简陋的措施,企业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一个图章盖完,夏天也已经过去了。
——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6年国有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民主义的三种思想背景对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显著的区别。20年代之前,在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中,英、美民主主义占较大的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微弱。但随着1917年后孙中山政治上的不断受挫折,他对英、美民主主义虽继续抱有强烈希望,但同时开始重视中国文化传统,1921年后,孙中山回归中国传统的痕迹越益明显。孙氏深感单纯追求英、美政治模式,忽略中国传统是其革命不断遭挫的重要原因。孙氏开始相信,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底,从而“规抚”外来思想才能为其政治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孙中山向中国文化传统倾斜的同时,孙中山把目光又转向新生的苏俄,经过审慎的研究和思考,对苏俄革命经验作出了选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梯子”的内涵以及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

材料三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为“巴士底狱”。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摘自《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19世纪英国等欧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端。
材料五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立法历史最久,实施最早。由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直到本世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形成“福利国家”。概括起来,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在社会保险方面包括:(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失业救济……在生老病死、伤残孤寡、教育就业失业各个领域,均有促进、鼓励、保险、赔偿、补贴及救济等各项配套立法。它以社会承担为主,三分之二的开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其他三分之一由政府和慈善机构负责。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保障制度的演变》
(4)根据材料五概括二战后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