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倒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贵国"是指哪一个国家?
(2)材料二中的人物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二中的人物?
(3)在清朝前期有一位帝王与他们一样抗击了外来侵略,保卫了国家主权,你知道他是谁吗?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材料二: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战略转移,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抵抗,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烽火。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不久,中国大陆解放。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其中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应包含于上述哪则材料之中?(只写出材料前的题号即可,2分)
(2)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上述四则材料分阶段地简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历程,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掠并放火烧毁了历时150年而建成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材料二:1894年9月,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上述八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条基本主线,请分别写出与三则材料对应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的一则史实。
(2)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导致台湾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3)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英国一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小导游,向客人介绍一下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吧。(19★)
第一站:北京。
在周口店他们将考察那些远古人类遗址?(4★)
第二站:陕西西安。
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他们欣赏了许多从原始居民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彩陶。你知道这个原始居民的遗址吗?出土的石器和彩陶与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4★)
第三站:陕西黄陵县
在这里,他们集体祭奠和敬拜了中华文明的始祖。你知道中华民族的始祖吗?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哪些贡献?(5★)
第四站:浙江余姚
在这里,你要向他们介绍的一处原是居民遗址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种植什么粮食作物?过着怎样的生活?(6★)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发的展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