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来,清华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为国求学的传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
材料三 清华百年校庆中提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哪-次运动的产物?它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杰出人才中有一位"两弹元勋",他是谁?在清华建校的同一年,我国发生了哪场资产阶级革命?其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出的希望,你打算怎么做?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1分)举出一例推动这一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1分)他所说的“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1分)
(3)材料三中所说,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分别是指什么?(2分)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某校九年级的同学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回望历史上的“三大盛世”。
【图片看历史】甲同学展示了两组图片:
第一组

第二组

(1)请观察这两组图片说出盛世的两个共同特征。(2分)
【古人述历史】乙同学查阅史书,找到了三段材料: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孝文帝本纪》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贞观政要·政体》
“为治之道,在于休养生民,而民之所以休养,在于去其累民者。使其心宽自得,以各谋其生,各安其业。”
——《清实录·乾隆实录卷十》
(2)根据材料归纳出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分)以上观点与诸子百家中的那一学派思想最为接近?(1分)
【今人评历史】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丙同学从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两个观点:
绝对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掌握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或唐太宗、武后、玄宗或清康熙、雍正、乾隆手中,因为他们优异的个人特质,可以成就盛世,但如果碰上庸碌无为的皇帝,就会连守成都做不到,至于碰上个昏庸无道的暴君,那就只会搞得天下大乱了。
——陈勤《回望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乃至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
——姚有志、李元鹏、钟少异《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理性审视》
(3)以古鉴今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请你根据这两段材料以简练的语言为我国执政党提两点执政建议。(2分)

(8分)九年级某班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 (据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三:2014年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经过35年发展,中美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应该合作、能够合作的领域更加广阔。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承前启后、开创未来,把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到实处,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更多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我愿同奥巴马总统一道为此作出努力。
(1)《解放日报》作为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理论刊物,为什么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2分)
(2) 尼克松访华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双方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1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此时美国急于改变 “25年没有交往”的原因?(至少回答两点2分)
(3)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双方落实“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有利因素?(至少回答两点,2分)

美丽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更加美丽,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在太空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星球,他说:这个星球不应该叫做地球,而应该叫做水球。
材料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下列是不同时期的能源产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恶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1)是哪一位航海家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2分)
(2)材料二图一所示英国煤产量从1790年后逐年增长,这主要由于哪位机械师的重大改进?促使图二石油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图一、图二所示的时期,标志着人类分别进入了什么时代。(2分)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设立“世界地球日”的原因是什么?请你为2015年的“世界地球日”设计一条宣传口号,来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2014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三:2015年4月6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初中教科书审定结果。新版教科书把钓鱼岛称为日本“固有领土”,并在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认知问题的表述上出现倒退。
(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我国哪一次近代化探索的失败?
(2)你认为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中华民族而言,它有何重大意义?
(3)面对日本的蓄意挑衅,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作何评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