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
|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
|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
|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
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说明
| A.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 | B.北洋政府实行文化专制 |
| C.儒家学说丧失社会价值 | 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 |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
|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节妇烈女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36000人。这反映出明代理学
| A.弘扬了宋朝理学的精髓 | B.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同 |
| C.将宋朝理学推向了极端 |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 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
|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 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
|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 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