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讲话体现了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外交成就?(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材料二
(2)仔细观察材料二,请你说出漫画反映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少说出两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欲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举出材料一中变法的内容?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除了材料所列的措施,“魏主”其它措施有哪些?(至少回答一个)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两个事件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的创造、创新和发明。
探究一制度篇
(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唐朝完善这一制度的人物有哪些?
探究二人物篇
(2)唐朝时期,历史上著名的谏臣是谁?请说出他的事迹
(3)唐朝时期,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他的书法有何特点?
探究三 文化篇
(4)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的辉煌时期,建筑水平高超。请问隋朝建造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什么?它的设计者是谁?
(5)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唐朝印制的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
(6)你是怎样理解创新精神的?
【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请举两例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5)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
“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文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它是哪两个政权签订的?
(2)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材料四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均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⑵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做什么?他是如何得出该结论的?
⑶ 用经济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材料三中的“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获得了怎样的誉称?
⑷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中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