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经历了从相互隔绝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前期的对外友好交流,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材料二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拉开了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科技的发明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空间距离。下列这些发明分属于三次科技革命,请按要求归类。

材料四 美国苹果手机有450多个零部件,苹果公司在全球有数百家供应商,分布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捷克以及美国等地,但大部分产品在中国组装。
请回答: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我国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明朝前期为对外友好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
(3)将材料三中的科技发明归属到相应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4)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共15分)

(1)上面是学生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依次将其填写完整。




(2)请参照范例,从图1、图2、图3中任意选择一幅,进行说明。
在二战中,共有2100多万苏联人和700多万德国人死于战火。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父辈也深受其害。施罗德父亲在东线战场上被苏军打死;普京的父亲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负伤,哥哥阵亡。
2005年5月6日,两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欧洲胜利日”前夕接受德国《图片报》采访。施罗德强调,德国发动的那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坏的战争之一”,尽管他这一代人与二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所有德国人还是应当永远对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承担责任。普京指出,德国人民对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并不应负有集体罪责,他们也是纳粹统治者的受害者。“即使是在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当时的苏联领导也呼吁人民不要把德国平民与纳粹分子视为一体”“我的家人也从来没有仇恨德国人”。两国领导人还共同强调,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永远记住那场战争”,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稳定与安全而努力。——摘编自新华网《专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
(3)依据新闻材料,概括普京和施罗德是如何看待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的?
(4)两位领导人的历史反思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读名言,感悟智慧。(共12分)
……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请回答:
(1)上述文字出自一位美国总统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这位总统是谁?当时美国面临的困境被称为什么?
(2)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状况,美国颁布了什么法令来调整工业生产?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政府是如何“给人民以工作机会”的?这样做还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美国政府面对困境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什么特点。

回顾辉煌,借鉴教训。
请依照要求,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行探究学习,并完成下列问题。(共13分)
[了解历史线索]
(1)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结果
1917年11月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年国内战争
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21年
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年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组成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8年-1937年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1941年-1945年
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取得胜利
1991年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巨变


[进行历史判断]
(2)下面是关于苏联历史的几段评述,请结合所学进行判断,并在正确的历史评述括号内划“√”,在错误的历史评述括号内划“×”。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②斯大林模式一无是处。()
③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
[借鉴历史教训]
(3)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根据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分析苏联改革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有怎样的历史借鉴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市场机制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运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通速度大为增加;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经销网络,带去了资本、贸易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的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材料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目前的60多倍。富国和穷国的的人均收入差距悬殊,前者为后者的200倍以上。
材料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四 2010年,华为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尽管华为的出价高于竞争对手一亿美元,最终被英国的 Pace 以低价击败。2011年,华为以200万美元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研发公司3Leaf,Systems部分资产,美方再次打出“国家安全风险”大旗,使华为此次收购失败。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打压中国企业或设置障碍已成为一些国家贸易保护的借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历史事件。
(4)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引自《京华时报》2013年11月21日
材料二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材料三新华社广州2013年12月11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采取多种措施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1)根据材料一“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中国人民以勇气和智慧创办了经济特区,它的创办有何意义?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