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诗词,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诗词教育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前段时间某省进行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退役”。这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材料二: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目前,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说明如何让传统经典进课堂的试点工作收到实效。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福州市某同学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条街道。但是,由于有商家经常把污水直接排放在路面上造成路面积水,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为此,他找到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在人大代表的督促检查下,有关部门克服困难,使这条“要命路”变成了安全道。
(1)上述材料中,该同学是通过什么渠道行使监督权的?对我们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有何启示?
(2)你认为该同学还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反映这一问题?

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材料二: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有经验的造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老猎手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汽车修理高手一听声音就知道毛病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问题(2)得出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情境一:同学们通过新闻了解到:2014年,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注定要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从“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特别是11月份以后,扩大内需的政策不断出台,从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到4万亿元投资安排,从解决企业困难到部署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到调整部分产品关税,从增值税转型改革到燃油税费改革,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情境二:2008年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着世界各国的企业,我国的企业也深受影响。江苏某企业围绕“如何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找出了一些对策。该企业负责人说:“我们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一个产品的质量不是表现在产品的主要部件上,而是表现在那个产品不起眼的部件上,表现在它的售后服务上。如果细节问题处理好了,那整个产品的质量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请回答:
(1)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一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调整的原因。
(2)结合材料,用联系的观点简要解释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3)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一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调整的原因。

材料一: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今天这条沉寂的商贸古道,因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而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沿线各国、尤其是地处古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中亚各国对此强烈响应。应如何有效启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引擎?有关人士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域内各国尽心合作,同心协力,实现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个“相通”。当有人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声欢呼时,也有有识之士冷静指出,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困难重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路精神才是成就传奇的关键。
材料二: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于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如何既确保APEC峰会高质量完成,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是峰会组织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北京初冬易发雾霾气象,北京环保部门表示:APEC期间北京将参照2008年奥运会模式,坚决抓好以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焦化等行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动。本次亚太经合组织的盛会从筹备到闭幕细致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称赞。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观点分析我们该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分析中国成功举办APEC峰会的经验。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