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分)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当到了关键时刻,需要继往开来时,往往是思想先得以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材料二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潮》《少年中国说》《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材料三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思想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的?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宣传新文化的刊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解决了哪一错误思想的影响?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你认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是什么?
读史有感
17—18世纪,英、美、法的资产阶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从此,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为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武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归纳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理论成果及其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1)根据材料,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
(2)哥伦布西行到了哪里?哥伦布称当地土著居民为?他发现的这块大陆是?
(3)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活动为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
读图说史(7)
(1)说出图中的人物及其发明
(2)这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哪一国? (1分)它使人类进入到什么时代?(2分)请举出这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2分)
某校开展科技节活动,九年级⑴班邀请你参加。
⑴第一组同学收集到以下图片,制作了介绍两次科技革命主要成就的展板。请你帮助第一组同学完成空格部分。
⑵第二组同学编制介绍了两位英国科学家的名片。请将名片中的信息补充完整。
⑶第三组同学进行“科技改变生活”的辩论赛。正方:科技之福;反方:科技之祸。请选择一方,举两例进行论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的较量是现代的祸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在“该死的联盟体系”中展开较量的是哪两大集团?
材料二“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某战地记者的报道
⑵材料二中所描述的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哪一场战役?“引爆”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材料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德国外长皮洛夫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盘。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统计表
参战国 |
持续时间 |
卷入人口 |
参战人员 |
伤亡人员 |
直接经济损失 |
30多个 |
4年多 |
15亿 |
0.7亿 |
0.3亿 |
1805亿美元 |
⑷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