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即“一带一路”,应者云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密切欧亚各国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习近平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材料二: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这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其也将给我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一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等。
材料三:相关资料统计,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一带一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评析“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
(3)“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某政治老师举办了“‘一带一路’我参与”为主题的时政评论沙龙活动。请你用哲学知识结合三则材料以“挑战·创新·飞跃”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200字左右。。
关键词 |
答案内容 |
分值 |
挑战 |
|
2分 |
创新 |
|
2分 |
飞跃 |
|
2分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出行前通过手机就能得知交通路况信息;足不出户也能预约名医专家掌握健康情况;社区环境出现污染状况就会被迅速导入排污通道……”这些仅仅只是智慧城市蓝图的—部分。
材料一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型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快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企业发掘新增长点和转型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各地智慧城市规划早已启动,一项以“智能化”为焦点的产业盛宴已经展开。
材料二为建设“智慧城市”,某市作出了“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战略部署,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到2016年基本建成智慧城市的目标。规划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强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体系,整合各类共享资源,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力。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企业的角度,为发展智慧城市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作为市民应如何为建设“智慧城市”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个原本只能卖1元钱的普通瓷碗,经设计师的妙手,成为价值几十元的抢手货;几张看似简单的景观设计图,带动了数千万元的销售收人……2010年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依托于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正发挥出强烈的全球集聚效应,吸引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设计单位等海内外创意力量落户西子湖畔。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创”出杭州经济新引擎。201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全市GDP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1%,一举超越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坐上服务业的“头把交椅”。
(1)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杭州市的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也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市场主导,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可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中国梦”最关健的不是发财梦,文化上的“自豪”与“满足”才是国人心中“中国梦”的核心。“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成为人们的共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 6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千年来,无数华夏子孙,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不畏险阻,不计名利,扎扎实实地做着利国利民的好事,旗帜鲜明地维护着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从文天祥到李大钊,从孙子到焦裕禄、雷锋……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他们胸有浩气,腹有人民;他们秉承爱国爱民的胸怀和志趣。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
材料二: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联欢,堪称世界之最的方队表演,精彩绝伦。所有动作全靠4000多名官兵移动、蹲立、摇动来呈现,每名官兵要换9种道具和3套衣服,做动作多达上万次。有的手臂和脸部被道具划伤,膝盖被地面磨破,关节肿痛更是“流行病”,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降低训练标准。为了熟记音乐节拍,许多战士将节拍写在道具、手臂上,训练时背,吃饭时背,睡觉躺在被窝里还在背,有的甚至连说梦话都在数着节拍……
(1)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什么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弘扬这种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某校高二(1)班同学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绿色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因而不少地方领导短视,子孙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全然不顾。为抓“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率,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克服“短视”,实现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2)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生态“示范创建”的哲学依据。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需要生态环境的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到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得平庸,不再有幸福。
(3)上述观点体现了“文化与生活”的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