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
| C.提高行政效率 |
|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
|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沾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 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
| 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 D.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毛泽东曾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其理由是
| A.以往的民主革命都失败了 | B.孙中山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
| C.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 D.孙中山提出了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
|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
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
|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
| C.要革命,不要改良 |
|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