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中国经济思想史》
(1)材料一、二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历史研究拒绝情绪。必须严格区分列强的军事侵略、政治特权、殖民掠夺和外资企业合法或正当的经济活动。对老态龙钟的中国说来,外资企业的活动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是有利的。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带来了新经济、新知识、新人才。
民族主义主要显示在国家和民族关系中。国际上流行甚广的“冲击——反应”理论和“依附”理论在中国都有很深的影响。前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西方文化冲击下作出的种种反应。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解释对中国社会内部蕴含的推动变革的因素重视不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个批评其实是对这个理论的了解不够全面。不管怎样,有一条是肯定无疑的:外部势力的冲击是推动19、20世纪中国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而后果则是正面、负面交错,不能一概而论。
——摘编自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依据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评述上述材料中关于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影响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德国式的深思高论,只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
---余秋雨《行者无疆》
材料二: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材料四: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利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评价的是哪国的什么政治制度?有人认为“这种制度根本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请你说明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和跟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3)围绕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政体,甲同学认为材料二的政体有效,乙同学认为材料三的政体进步。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材料三有一群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不是社会革命的风云人物,没有过振聋发聩的呐喊,没有过血雨腥风的厮杀,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都被雨打风吹去,这些人却默默地在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长远的记忆和深深的印迹,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许多领域里,我们还在他们奠定的事业基础上前行。在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终生奉献于中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的科技骄子——詹天佑。或许更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铁路之父”,其实,他的人生画卷正映照着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梦如幻。詹天佑是清末和民国前期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之一,至今他仍是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国情,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彩的历史画卷。
——摘自陈典松《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上述材料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救国理想?该如何评价这一理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通典》称:“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为:“为君则鬼(怀),为臣则忠。”并将“君鬼(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中,就曾留下了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条法律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
——摘编自黄崇岳总主编《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官吏选拔入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秦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
观点一 |
观点二 |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1900年 |
1917年 |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1840年 |
1860年 |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