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
 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呼吸,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个烧杯加人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人两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         ,要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杨同学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具体过程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如果将(1)(2)(3)这三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那么10分钟后,取出并加碘液,摇均,不变蓝的是.
 (2)(1)和(2)的结果对比说明中含有,它能消化淀粉;(1)和(3)的结果对比说明的作用能促进淀粉的消化.
 (3)如果将(2)号试管的清水改成唾液,然后将(1)号和(2)号试管分别放入37℃和80℃的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加碘、摇均,能变蓝的是.
探究实验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空1分,共5分)
 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 试管 | 
   加入的物质(各2毫升) | 
   温度 | 
   试剂 | 
   实验现象 | 
  
| 1号 | 
   淀粉糊+唾液 | 
   0℃ | 
   碘液  | 
   变蓝 | 
  
| 2号 | 
   淀粉糊+唾液 | 
   73℃ | 
   变蓝 | 
  |
| 3号 | 
   淀粉糊+唾液 | 
   37℃ | 
   不变蓝 | 
  |
| 4号 | 
   淀粉糊+清水 | 
   37℃ | 
   
(1)请在表内填写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 变蓝 或者 不变蓝)
 (2)1、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
 (3)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因为唾液里的将淀粉分解成了。
 (4)4号试管与号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
下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瓶内均装入澄清的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向乙瓶。
 (2)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瓶。
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残枝败叶有分解作用,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都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和真菌放在无菌条件下。请分析: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2)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是因为:。
 (3)要保持树叶的湿润是因为?。
 (4)请找出三个实验设计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是哪个?。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步骤如下:
 ①在广口瓶中加入蒸馏水至上图所示位置(蒸馏水加热后迅速冷却,基本没有空气也没有二氧化碳),取新鲜的、生长旺盛的沉水植物若干枝放在广口瓶中,并安装好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把上述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③打开开关K1、K2,由导管A向瓶内用力吹起2~3分钟后,关闭K2,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约5分钟后,就会看到有气泡冒出。容器的水则受气体的挤压由导管A的管口处排出(根据水的排出量,可推知产生的气体量)。
 ④当广口瓶中产生的气体达一定量时打开K2,取一根带有火星的卫生香迅速放在导管B的管口处,观察现象。阅读后请回答:
 (1)向装置吹入气体前,阳光照射下有无气泡产生?,此步骤是否可以省略并说明理由 。
 (2)步骤④中观察到卫生香的现象是。
 (3)请推测此探究实验的结论: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