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诗歌教化”已经关乎国家的兴衰 |
| B.“四夷交侵”指当时中外民族矛盾尖锐 |
| C.“中国微矣”反映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 |
| D.“四夷交侵”与“尊王攘夷”构成因果关系 |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
|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
| B.高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
| C.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 |
| D.力求坚定民众抗日信心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 B.墨子孔子老子 |
| C.孔子子韩非子墨子 | D.孔子韩非子老子 |
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困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
|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
|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
|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
《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
| A.科举考试开始廷试 | B.经济重心南移 |
| C.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 | 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