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 |
B.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
C.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 |
D.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对立 |
汉唐两代都规定,居住在城市的商人,须著录特殊户籍,称为“市户”,非“市户”不准入市设铺营业。这反映了
A.官府垄断商业 |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
C.政府限制商业 |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 |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
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 |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描述的是
A.筒车 |
B.翻车 |
C.曲辕犁 |
D.水排 |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
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客观上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