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 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 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