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
史实 |
结论 |
| A |
唐代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 |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
| B |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
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
| C |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逐步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
带动了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 |
| D |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
美国赢得了独立,建立了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敞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大西洋近海一国”指西班牙
②“大西洋近海一国”指葡萄牙
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
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以“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
|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
|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储身拾之者,调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B.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 |
|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
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
|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
|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