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 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
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品读这两首词,严词和郑词描写的各是什么事物?
答:
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之时。
“冻雷惊笋欲抽芽”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4分)

李凭①箜篌引②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高秋张:演奏 B.空山凝云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冷光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秋雨逗:引

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
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⑴阑:残,尽。 ⑵红英:红花。 ⑶屏山:屏风。 ⑷杳杳:深远无边际。⑸菱花:镜子。⑹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1)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词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