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四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为此中国领袖又分别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民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为了工人无产者,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3)材料二中的“文明”是指什么?
(4)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是唐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但南宋以后却让位于江南。经济重心的转变曾经引起了中国文明的巨大变化!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历史上在西汉后江南地区有三次开发,请说出三次开发的分别是哪三次?
(2)根据所学,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3)试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897年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60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入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此时此刻回顾历史,似乎结局已定。基于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历史已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确实,整个世界现在已被纳入西方的界限之内,因而才被列入历史范围之中。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1)19世纪末,已经“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从“400年前”到19世纪末,现代化进程是如何扩展到全球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使英国殖民者和商人胜过他们的竞争者。
——[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8世纪,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密切协调的贸易团体:加拿大的小麦和木材,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的棉花、黄麻和茶叶,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蔗糖,都主要是为英国市场生产的。从英国的角度看,印度正成为英国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英]P·J·马歇尔主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二: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在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1)17、18世纪,英国“海外事业”的“竞争者”主要是哪些国家?“竞争”结果如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联系?指出三者对英国的共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材料二: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