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
国别 |
公司 |
船只(艘) |
吨位 |
1875 |
中国 |
招商局 |
4 |
5860 |
1887 |
英国 |
太谷、怡和 |
7 |
13922 |
1898 |
日本 |
大阪 |
4 |
6581 |
1899 |
德国 |
瑞记、美最时 |
5 |
5743 |
材料三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经济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出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格局的变化,由此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二:关注民生,是近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摘自《中国国民党史稿》
材料三: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以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毛泽东《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四: 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大志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更加强大,对世界和平就更加有利。
——邓小平《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田结》(1986年6月18日)
请回答:
(1)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黄宗羲在经济上的主张,说明此时民本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生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并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观点提炼出来。
⑷材料四中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怎样的蓝图?描绘这样的蓝图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⑵材料一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设计方案?
(3)同为启蒙思想,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相比,我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在思想主张内容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4)材料二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其主建筑“日新堂”俗称“老柜”为历代长孙继承,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图1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图2黑漆大门刻有“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金色对联
材料二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新寡的少奶奶姜振帼与几位叔叔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出人意料地掌理了家族门户。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官府、军阀的欺压,土匪盗贼的洗劫,日本鬼子的强行占领……美丽、聪明、干练的少奶奶,镇定自若地带领家族度过重重危机。她接受了庄园私塾王先生的仁爱、平等、自由的先进理念,并用于管理家族中,却不敢接受作为下人的教书先生的爱情。她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压抑,苦苦抗争了20年,却最终没有挽救家族的分崩离析。
材料三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时代欧美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是牟氏家族兴盛的法宝和祖训,你能从战国时期诸之百家中找到该对联的理论依据吗?
(2)材料二中“仁爱、平等、自由先进理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她为什么又不敢接受一个下人的爱情?
(3)结合19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4)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妇女地位的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材料二.下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滋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材料三.《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材料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指的谁?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3)简述苏俄(苏联)(1917-1936)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式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