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有时一次出航所得净利就可达百分之三百。……
——《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
材料四 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但后来降为二流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分)导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兴起的主要动力。(6分)
(3)材料四中隐含的“一流国家”是哪个国家? (2分)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其成为“一流国家”的原因。(8分)
(4)依据上述材料,探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活动的关系。(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开始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之旅。上海在1843年只有23万人,至1880年突破100万人;武汉1840年前约20万人,到清末已达80万人。
——《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试图通过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进行改革,用建工厂、修建铁路的具体“实业”来使落后的中国逐渐强盛起来,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他先后主持修筑芦汉铁路、粤汉铁路,1906年又议修汉川铁路。此外,他还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整饬和改进商业和金融业,从而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
——《洋务运动重臣——张之洞》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其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武汉等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近代政治上产生的积极影响,请用一例重要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追赶时代潮流的主要做法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材料四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请依据材料和史实说明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表现及出现的原因。
(2)请分析该现象的出现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简述出现这些新现象的有利因素。
(4)比较材料二、四中吕不韦的做法与黄宗羲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
——《大总统发布尊崇孔圣令》
材料二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都踏倒他。
——鲁迅《华盖集》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然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其时一般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文告是什么政府颁发的?其政治目的何在?其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引发了怎样的反击事件?
(2)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讲,材料二中,鲁迅所讲的“这前途”的含义是什么?“全部都踏倒他”的“他”指什么?“全部都踏倒他”表达了鲁迅怎样的姿态?
(3)材料三中,瞿秋白所讲的“隔着纱窗看晓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和爱国知识分子什么状况?“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又是什么含义?
(4)上述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中国思想领域何种变化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事实记录、其他人的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便士邮政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信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的谈话方式并扩大了可进行问题讨论的人们的范围。因特网所能改变的东西都包含这些,但会远远多于这些。
——[英国]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于是科学家们将信息作为人类历史上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就这样开始了。1969年10月,由于军事的需要,美国进行的计算机网络开发成功,由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实验网络搭建成功。此后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工具陆续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发出一来。一直到全球信息网出现,互联网才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
材料三 2007年11月由联合国发起的互联网管理论坛第二次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探讨少年儿童与互联网的关系、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之一。潘基文在致大会的信中特别强调,互联网为少年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和文化的大门,但也对他们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希望论坛能有助于营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互联网是在什么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概括归纳因特网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互联网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区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条件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结合材料三、四,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四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