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文】魏钟繇① ,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⑥,最妙者八分⑦。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u):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⑦八分:汉字书体名。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礼愈至( ) (2)援疑质理( )
(3)诞惜不与( ) (4)皆书象之 ( )
选出下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 | B.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
C.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 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
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
两文同述求学之事,宋濂和钟繇身上都有 的特点。&网]
阅读《 哀溺文序 》,回答文后问题。
哀溺文序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于是作《哀溺》。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中济,船破,皆游 ()
③有顷,益怠()④又摇其首。遂溺死()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与赏析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②南台:官署名。③禁:施禁咒语。下列句中的“以”与“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 | B.得而腊之以为饵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D.固以怪之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 |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清正闻闻:②恒执弟子之礼执:
③固辞焉固:④文诩遽遣之遣:翻译句子。
(1)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2)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
B.水皆缥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
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 |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
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
琐记为公
闻公①有一册历②,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③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④书也。(明·陆容《菽园杂记》)
【注释】①公:指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今江西省吉州区人。明朝大臣。著有《双崖集》。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A.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B.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C.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D.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2)书()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文中哪句话体现了“民”有诈?(用原文语句回答)
周忱是明代的理财名家,其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本文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文言文。
【甲】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岁亦无恙耶(2)苟无岁
(3)乐民之乐者(4)乐以天下下列各句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 D.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翻译句子。
(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__________思想,这种思想到了欧阳修《醉翁亭记》升华为(可用上文中的一个短语概括)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