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
——【美】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上)
材料二: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 |
情况或改革措施 |
1787年 |
宪法规定: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
1920年 |
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
1970年 |
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 |
1971年 |
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 |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共和制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出新的宪法为更好的解决权力分配问题而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请概括指出,近代以来美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回答:
(1)材料一对中国的君主制度持什么观点?依据材料说明支持其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乙)……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己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1914年2月严复《<民约>平议》
材料二(20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1914年2月严复致熊纯如书札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卢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2)严复认为卢梭《民约》的流行导致中国社会“喋血捐生”而又“无济于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 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 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 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