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
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
下图是《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内容,其中“跨越黄河打向蒋管区”成为头条新闻,据此可以推断出
A.解放战争开始了战略反攻 | B.淮海战役即将打响 |
C.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 D.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 |
1937年7月10日的《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三、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下列关于这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 B.国民党奉行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 |
C.只有武力一途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 D.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
中华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黄远生的观点类似于
A.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思想 | B.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的思想 |
C.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 | D.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思想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