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幅员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1)我国海盐年产量3千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
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下列各项中的____(填选项序号)。
①潮汐能 ②生物能 ③电能 ④太阳能 ⑤化学能
(2)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从卤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①处所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填“中和”“复分解”“氧化”“化合”“分解”之一)。
(3)海水中除了蕴含大量的钠元素和镁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元素。K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一一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②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硝酸钾,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下硝酸钾的 (填“饱和”与“不饱和”之一)溶液,若使烧杯内的物质逐渐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填最筒整数比)。
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小王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猜想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
猜想一:Na2CO3溶液显碱性 |
取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振荡 |
溶液显碱性 |
|
猜想二:能与酸反应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化学方程式 |
猜想三:能与Ca(OH)2反应 |
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
产生白色沉淀 |
化学方程式 |
猜想四:能与BaC12反应 |
能产生白色沉淀 |
Na2CO3+BaC12=BaCO3↓+2Na CI 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甲、乙两同学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试剂标签残缺,只剩下“Na”和“10%”字样(如图)。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甲、两同学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甲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Ⅱ.测定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得出结论】乙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设计实验并继续探究】
(1)甲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2)乙为了确定该溶液是哪种溶液,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 |
产生大量的气泡 |
该溶液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与应用】
甲确定该溶液,选择了与乙不同的试剂,甲选择的试剂是(要求类别不同)。
【反思与评价】老师指出该结论不严密,其理由是。
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②是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二 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
(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
没有气体产生 |
“猜想一”不成立 |
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4)【继续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2溶液,B中加入溶液 |
若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没有沉淀 |
“猜想一”成立 |
“猜想二”成立 |
||
“猜想三”成立 |
研究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重要意义.
(1)在汽车“催化转化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CON2+2CO2.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编号 |
T/℃ |
NO初始浓度/g•L﹣1 |
CO初始浓度/g•L﹣1 |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
Ⅰ |
280 |
0.036 |
0.162 |
82 |
Ⅱ |
280 |
0.036 |
0.162 |
124 |
Ⅲ |
350 |
0.036 |
0.162 |
124 |
(1)分析上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填写实验编号);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填写实验编号).
(2)在300℃、70MPa下,使用催化剂可由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乙醇,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同.已知在某温度下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见下表:
燃料 |
质量/g |
产物 |
产生的热量/KJ |
氢气 |
2 |
水蒸气 |
241.8 |
甲烷 |
16 |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
890.3 |
乙醇 |
46 |
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
1367 |
分析表中数据,燃烧单位质量的上述燃料产生的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小光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他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光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质 |
MgO |
MgCl2 |
Mg3N2 |
Mg(NO3)2 |
MgCO3 |
Mg(OH)2 |
颜色 |
白色 |
白色 |
淡黄色 |
白色 |
白色 |
白色 |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光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____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光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他的方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小光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