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升高,买回来的猪肉容易变质,老师建议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让猪肉保鲜时间较长,多数同学提出将鲜猪肉放在冰箱就能延长保存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方法,其中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
实验编号 |
实验材料 |
环境温度 |
保存时间 |
现象 |
甲 |
鲜猪肉100 g |
5 ℃ |
一天 |
鲜猪肉不变质 |
乙 |
鲜猪肉100 |
28 ℃ |
一天 |
鲜猪肉变质 |
(1)他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实验中所涉及的变量是__ _______。
(3)甲、乙两组鲜猪肉都采用100 g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猜想一下:为何放在冰箱里鲜猪肉不易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温抑制微生物生长或低温杀死微生物)
(5)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盆内放上一盆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盆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如果在铁盆两侧的中央各放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5)表达、交流。
西园中学生物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播种了相同数量和生理状况相似的豌豆种子,并设计了下表所示实验。
阳 光 |
温 度 |
水 |
|
A组 |
向 阳 处 |
低温 |
充 足 |
B组 |
暗室 |
常温 |
充 足 |
请问该生物小组的设计合理吗?若不合理,怎样改正。
探究活动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在一个小铁盘中均匀地铺满潮湿的土壤,在铁盘中间划一道线,均匀分成两个区域,在中线上放上数只大小相似,活泼程度相同的鼠妇,并将铁盘的一侧用不透明黑色纸板盖上,另一侧用透明玻璃板盖上,开始统计,认真记录数据,并且重复试验数次。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
(2)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
(3)实验开始时,在中间放上数只鼠妇,你认为放(填“5只”或“20只”)比较合适。
(4)在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有一个,这样的实验叫。
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探究”为什么在多雨的夏季,脏衣服容易长霉?”
1号 |
2号 |
3号 |
|
实验材料 |
一小块干净抹布 |
一小块脏抹布 |
|
环境条件 |
潮湿温暖 |
潮湿温暖 |
|
实验结果 |
没有发霉 |
发霉 |
没有发霉 |
(1)2号的实验材料和3号的环境条件应该分别为__ ____。
(2)本实验中可验证”干净抹布和脏抹布哪个更容易发霉”的一组对照是______,这组实验证明________ _ _________。
(3)本实验中可验证”脏抹布在干燥环境还是潮湿环境更容易发霉” 的一组对照是______,这组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 _____。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肥沃的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
(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蚯蚓的呼吸依靠来完成。
(4)在本实验中放置甲瓶的作用是:。
(5)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它属于动物,与蚯蚓属于同类型的动物还有。(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