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指的是哪件事情?“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了该国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确立该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为什么说该国的革命具有双重性?
(3)什么事件点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简述该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试归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三国革命的共同点。(4分,两点以上)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品读名言——沐浴智慧之光】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梳理线索——展现体育之力】
材料二: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梳理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线索。(至少两点)
【唱响歌曲——体悟音乐之魂】
材料三:如图是部分歌曲节选。
(3)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首歌曲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体现了北伐将士们英勇斗争的精神。
【阅读报刊——感受劳动之美】
材料四:《人民日报》(1964年11月20日)报道:一九六二年年底,焦裕禄来到兰考县工作时,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 |
材料五:《人民日报》(1972年1月27日)报道: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带着这种要为国家承担压力的高度责任感,来到了大庆……对战友说:“……同志们,摆开战场,甩开钻机干吧!这一下子可要把石油落后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 |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学知识,从两位人物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著名非裔美国历史学家社波依斯估计,从非洲被掳掠到美洲的黑人,16世纪为90万人,17世纪为275万人,18世纪为700万人,19世纪为400万人……三四百年间,至少有100万至1500万黑人进入美洲各地。在黑人的故乡非洲,大概丧失了近1亿人口,其中绝大部分黑奴在被捕获、关押、运输途中因各种原因死亡。这些人基本都是青壮年男子。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四百年间”造成非洲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原因。
材料二:英国开始借助强大的工业经济力量,将印度改造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和粮食、工业原料产地。英国的蒸汽纺纱机快速运转时,印度手摇纺车戛然而止,手工纺织业纷纷破产,陷入绝境……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目睹惨状,就连英国的一个总督也不无感伤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蒸汽纺纱机”出现在哪一时期?19世纪中期,印度人民民族意识觉醒,请写出这一时期的一位印度民族英雄。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殖民体系逐步崩溃的两点原因。
材料四:如图
(4)读图写出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
材料五:6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给出你的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1865至186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的农民起义为50余次,城市贫民起义超过16次。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纷纷侵入亚洲各国,日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殖民的对象。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从1919年起实行粮食征收制,农民无偿地按摊派的数额把“余粮”交给国家,却很少能得到补偿。农民对此极其不满,暴动此起彼伏。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材料三 如表所示
1931﹣1932年美国经济指标(部分)(以1925年为100) |
|||
工业生产 |
工厂就业 |
工厂工资额 |
|
1931年3月 |
87 |
78 |
75 |
1931年9月 |
76 |
73 |
62 |
1932年6月 |
59 |
60 |
43 |
——摘编自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经济萧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为解决危机而采取的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政府解决这些经济问题的对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各国解决危机的共同策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唐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先进的中国文化有力地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并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融会,就其内容、层面和过程来看,大体上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西学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对西学内涵的了解,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1)依据材料一举出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各一位。结合唐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划线部分加以说明。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3)比较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古城特里尔。当时整个德国还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而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地区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较为繁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并由此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出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1843年,马克思研究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著作以及早期资产阶级著作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著作,他还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国工人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1844年,马克思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写出马克思的主张,并归纳他的研究方法。
材料三: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义正辞严地谴责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残害中国人民的侵略行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他们还预言中华民族必将在伟大的革命变革中崛起,成为开启整个东方世界新纪元的曙光。
(3)阅读材料三,举出当时正在进行的列强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材料中划线处预言是否成真?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材料四:马克思还十分关注俄国的发展道路,同俄国的革命家和学者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发展方向。
(4)阅读材料四,结合20世纪初俄国的两场革命,对其“发展方向”加以说明。
材料五:马克思部分活动:
时间 |
活动 |
1848年 |
与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
1864年 |
参加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并被选入协会的领导机构 |
19世纪60﹣70年代 |
指导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揭露资产阶级政府的凶残面目和反动本质 |
1871年5月 |
撰写著作总结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5)依据材料五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并分析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材料六:填写《自白》是马克思全家喜爱的活动,它反映了他们的信念、品格和情怀。
马克思的《自白》(部分) ①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②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③您喜爱的诗人……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④您喜爱的优点……纯朴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思画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6)马克思的《自白》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条(写出序号即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