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著名非裔美国历史学家社波依斯估计,从非洲被掳掠到美洲的黑人,16世纪为90万人,17世纪为275万人,18世纪为700万人,19世纪为400万人……三四百年间,至少有100万至1500万黑人进入美洲各地。在黑人的故乡非洲,大概丧失了近1亿人口,其中绝大部分黑奴在被捕获、关押、运输途中因各种原因死亡。这些人基本都是青壮年男子。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四百年间”造成非洲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原因。

材料二:英国开始借助强大的工业经济力量,将印度改造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和粮食、工业原料产地。英国的蒸汽纺纱机快速运转时,印度手摇纺车戛然而止,手工纺织业纷纷破产,陷入绝境……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目睹惨状,就连英国的一个总督也不无感伤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蒸汽纺纱机”出现在哪一时期?19世纪中期,印度人民民族意识觉醒,请写出这一时期的一位印度民族英雄。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殖民体系逐步崩溃的两点原因。

材料四:如图

(4)读图写出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

材料五:6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给出你的建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辨别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6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改正﹚
(1)北伐战争中贺龙领导的独立团英勇作战战绩辉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改正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起了党的第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
改正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改正

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课外学史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邀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呼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1)简述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伟大历史功绩。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方式三:赏乐学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3)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无尽的宝藏,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北的迅速沦陷?
(4)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停泊在上的一艘船,人称“红船”。
(2)说说1921年在这艘船上发生的大事。
(3)这一大事标志着什么?
(4)图二的名称是什么?
(5)图二中前方举手讲话的是,他是本次行动的
(6)这次行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姿,自强之本。……洋机器与耕织、刷织……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什么运动?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俄、日两国相继进行了社会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1年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民,不能随意干涉农民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1871年,……(日本)使节团在英国参观了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看到“到处是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由此足知英国富强的原因”,纠正了以往错误观念,认识到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与贸易结合,是“英国的谋富要领”,也是日本富国强兵之道。
——引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俄、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一中的措施为该国资本主义发展解决了哪些问题?
(3)依据材料二,日本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被认为是两国历史的转折点,你认为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