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
B.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 |
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D.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 |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这里的“三服官”和“工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
A.官营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民间手工业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缫丝 | B.灌溉 |
C.制瓷 | D.冶铁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得力于()
A.赋税征收制度的完善 | B.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地方官员 |
C.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有效实施 |
汉代亩产粟约合40市斤,唐代平均亩产粟1石约合113市斤。中国古代的亩产量经过汉唐间七八百年的发展,提高了150%。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 B.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
C.重农政策的成效 | D.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