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是历代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都御使绯衣入朝,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粟。如果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处,各府、州、县地方官员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会见御史时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却可以弹劾宰相、六部,权力颇大,还可以超拔为按察使(正三品),奖赏不薄。清朝对监察御史奖赏有加,凡称职者,内升各部京堂,外转道员、京堂。
材料三 明君唐太宗具有纳谏与兼听则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独断的皇帝喜欢奉承、面谀,不喜欢逆耳忠言,隋炀帝即以判死罪的办法对付进谏之官;唐宪宗则因韩愈进言反对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将其贬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时上谏,称地方政府“吏贪官横”而被打入死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统治者优待御史的用意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时期
城镇总人口增加量
人口移动人数
劳动力移动人数
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
劳动力移动年平均人数
1982—1990年
8715
6510
3208
814
401
1990—1995年
4979
3901
2020
780
404
1996—2000年
10732
10237
5732
2030
1146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固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7届总统后……从3月9日至6月19日,连续开了99天特别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对付危机的法案。这些法案统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史纲》下册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说“它行得通”,而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的不同反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施?它能否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说明理由。
(3)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结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人说,秦始皇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康熙帝则是中国版图的初步奠基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史实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2)有历史学家说:“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你认为这套“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2)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3)其中第四步骤内容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