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山东滨州中考)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之甚矣/遮天
B.月之后/珠可历历
C.年之后/陈太丘与友
D.臣妻私臣/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3)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甲】【已】两段文字,完成第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②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③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⑤开济⑥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③自: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⑤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臣于草庐之中顾: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2)猥自枉屈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是诸葛亮的自述,【乙】文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综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乙】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①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②,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③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④,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⑤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臧]同“藏”。②[更封传(zhuàn)]更改封传。封传,经过关卡的通行证。“传”用木板制成,在上面书写姓名等项,再用木板封起,加盖印章,故称封传。③[驰传(zhuàn) 逐之]驾乘传车急行。传,驿站或驿站所备车马。④[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⑤[拔]拔除,解救。
下面“所以”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C.圣人之所以为圣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解释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1)齐之强擅:_______________
(2)孟尝君之患: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客皆服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内容恰好具体讲述了【甲】段文字中孟尝君 (原文)的经过,也是成语的故事由来。【乙】段中“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开始时其他宾客“尽羞之”,(事)之后“客皆服”,但在【甲】段中,作者却不认为他们这类人是(用自己的话说),孟尝君也因此被作者称为“鸣狗盗之雄耳”!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将文中划横线的地方补充完整。
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答                             
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①天海角涯:           ②日西山   薄:         
③白头老偕:           ④如大敌   临: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鲁宗道为谕德 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具以宗道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节选自《宋史·鲁宗道传》)
【注释】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1)以先帝遗德()(2)引失义()
(3)微行就饮肆中()(4)宗道曰()
找出与乙文中“第以实言对”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弱为强者
B.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以塞忠谏之路
D.帝以为忠实可用

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阅读甲、乙选文,完成(1)-(2)小题。
(1)甲文中诸葛亮对君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和鲁宗道身上都具有忠诚的品质,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对此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
B.自经乱少睡眠贤者能勿
C.食不能尽其材鸣而不能通其意
D.不以其得之 策之不以其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⑵是亦不可以乎_________
⑶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_⑷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
翻译
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分别批评和嘲讽了哪种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