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
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
D.佁然不动佁:愉快,欢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 |
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如鸣环,心乐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
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该文段选自课文《》,作者是。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请写出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
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③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颍川(今河南)人。②胡贼:古代泛指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者。 ③班军:撤回军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值胡贼攻郡()(2)子可去()
(3)贼既至()(4)而敢独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阅读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劳其筋骨()(2)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3分)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回答后面问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不蔓不枝
③亭亭净植④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语段【乙】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体会它的妙处。
请比较以上两篇选文。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周敦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后
的态度。
课外文言文阅读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
“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