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一)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B.香远益清自己以为大有所益 |
C.隋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 |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 |
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
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阅读《三人成虎》一文,完成题目。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②愿王察之()
③庞恭从邯郸反()④后太子罢质()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次非斩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反涉江:同“返” | B.余奚爱焉:疑问词 |
C.杀之而复上船: 再,又 | D.舟中之人皆得活:发现 |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1)有两蛟夹绕其船(2)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2)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欧阳文忠①讥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云:“半夜非钟鸣时,疑诗人偶闻此耳。”且云:“渠②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③夜钟,曷足怪乎?’寻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予考④唐诗,知欧公所讥,乃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然唐时诗人皇甫冉有《秋夜宿严维宅涛》云:“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且维⑤所居正在会稽,而会稽钟声亦鸣于半夜,乃知张继诗不为误,欧公不察⑤。
(选自宋朝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释】①欧阳文忠:欧阳修。②渠:你。③分:半。④考:考察,研求。⑤维:即严维。⑤察:考核,调查。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且 维 所 居 正 在 会 稽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
(1)云( ) (2)尝( )(3)然()说说“半夜非钟鸣时,疑诗人偶闻此耳”的意思。(2分)
欧阳修为何要讥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2分)
作者(予)认为欧阳修的观点对不对?理由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 __(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顾: _____________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B.臣有骏马欲卖之 |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 D.臣请献一朝之贾 |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理解填空。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的心理。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 柳宗元《黔之驴》)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 () (2)稍近益狎(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或告之曰( )下面各项中“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B.觉无异能者 |
C.生而眇者不识日 | D.问之有目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