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们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课文写了( )的妈妈和( )的妈妈有办法。
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 )只要挂住( ),孩子们就能去( )、( )。
豌豆妈妈让孩子( ), 啪的一声,( ),孩子们就( )离开妈妈。(
我还知道( )的妈妈,( )
(二)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三点差一刻了,他激动地坐起来,套上衣服,摸索着溜下楼梯,悄悄地打开吱吱嘎嘎作响的木门。月光下,牲口棚里的奶牛瞪着眼,奇怪地瞧着这个小主人。对它们来说,这个时间似乎也早了些。
麦克给每只奶牛捧了些干草,然后取出奶桶,蹲下身子挤奶。洁白、清香的牛奶不断流进奶桶,不一会儿两只大奶桶就装满了……
刚溜回小阁楼,就传来了父亲起床的声响。麦克赶紧脱掉衣服上床,用被子蒙上头,用手按着兴奋得怦怦乱跳的胸脯。
门开了,又关上了,他知道父亲出去了。他竖起耳朵听着。只需几分钟,父亲就该知道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地期待着。终于,他又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
(1)文段中写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摸索着下楼,悄悄地打开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麦克怎样的心情?
(2)从文段中麦克熟练麻利的挤奶动作可以看出什么?
(3) “用手按着、怦怦乱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地期待着”这些描写,表现了麦克怎样的内心感受?
(一)不一会儿,白白的大米饭,香甜的红薯,几碗新鲜蔬菜,一盘喷香的腊肉,就放到了我的面前。“吃吧,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竟是这么美的午饭!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的吃,手里不停地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
(1)这段文字通过对女人()和( )的描写,表现出了女人
的品质。
(2)“竟”在这里说明什么?
(3)你从划横线的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
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湿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了,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了朋友,热情地鼓励他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觉,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的衣服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鞋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埋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埋怨()羞愧()
(2)用“”画出说明徐霞客登山艰难的句子。
(3)读短文理解他的朋友羞愧原因是什么?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请写出来。
(二)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啊!
像春风拂面而过的声音吗?不,春风来了,倏忽又去了;下雪的声音却是黏着你的耳畔,和你亲近着。
像小鸟展翅飞逝的声音吗?不,鸟儿永远是急匆匆的;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翩而至,袅袅婷婷,你必然会听到那伴舞的音乐了。
当你面对满天的玉片银屑纷纷扬扬飘落的时候,当你面对披着明净雪色的山野的时候,你似乎就会听到了下雪的声音。
下雪的声音,好像有至亲好友窸窸窣窣地走来,伏在你的耳边窃窃 私语,告诉你一个欣喜的消息。
下雪的声音,好像慈爱母亲的呵护,她用柔暖的胸怀拥着你。
啊,下雪的声音,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
雪,滋润着大地鲜丽的色彩,隐蔽着满野的花花草草,一旦它融化了,一个绚丽的春天就来了。
下雪的声音,春天的序曲。
(1)仔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2)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说一说,写一写。
(一)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跋涉过连绵起伏的燕山,却从没有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
(1)这段话描写了桂林的“山”的特点,可用、、三个字来概括。
(2)读文中画“”的句子,再照样子用带点的字写比喻句。
(3)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为什么要先写泰山和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