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收族为意(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作者“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
C.《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
D.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采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8-11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③已:完毕。④斋:书房。⑤毫:笔。.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二)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 |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
.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
(一)
宁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②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10分)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苦耕稼之劳苦: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达:_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2分)
.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解释下面中加点的词。
(1)天子且至且: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
(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谢:
(4)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曩:.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划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
答:.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译文:.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古文阅读】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习:
(2)每归私第第:
(3)家人发箧视之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 |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而:表假设,如果 |
C.及小白立为桓公及:等到 | D.鲍叔遂进管仲 遂:于是,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